時間表已發生根本性改變。2025年11月多項獨立突破正在加速量子對加密貨幣的威脅。專家先前估計2030-2032年間有20-33%機率出現密碼學相關量子電腦,但這些最新進展很可能將時間表更進一步提前。
哈佛/MIT/QuEra展示448原子容錯量子架構
發表於《自然》期刊,來自哈佛、MIT和QuEra Computing的研究人員展示了首個完整的、概念上可擴展的容錯量子運算架構,使用448個中性銣原子。該系統實現了2.14倍低於閾值的糾錯性能,證明隨著量子位元數量增加,錯誤反而減少。這是一個關鍵里程碑,逆轉了數十年來的挑戰。該架構結合了表面碼、量子隱形傳態、晶格手術和電路中量子位元重用,實現了具有數十個邏輯量子位元和數百個邏輯操作的深度量子電路。資深作者Mikhail Lukin表示:「我們許多人數十年來的偉大夢想,第一次真正觸手可及。」
史丹佛發現量子運算革命性低溫晶體
發表於《科學》期刊,史丹佛工程師報告了使用鈦酸鍶(STO)的突破,這種晶體在低溫下變得更加強大而不是惡化。STO展示的電光效應比當今最佳材料(鈮酸鋰)強40倍,在5開爾文(零下268°C)下顯示20倍更強的非線性光學響應。透過替換晶體內的氧同位素,研究人員實現了4倍的可調性增加。該材料與現有半導體製造相容,可以晶圓規模生產,非常適合量子電腦中的量子轉換器、光開關和機電設備。
普林斯頓大學實現1毫秒量子相干時間
發表於《自然》期刊,普林斯頓研究人員實現超過1毫秒的量子相干時間,比業界標準提升15倍,是先前實驗室紀錄的3倍。採用與現有Google/IBM處理器相容的鉭矽晶片設計,這項突破可能使Willow晶片性能提升1,000倍。研究人員預測:「到本十年末我們將看到具科學意義的量子電腦。」
芝加哥大學實現2,000-4,000公里量子網路
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研究人員展示了可維持2,000-4,000公里的量子糾纏,比先前極限距離增加200-400倍。這是革命性突破:與其建造一台不可能實現的10,000量子位元電腦,現在可以將十台1,000量子位元電腦跨洲際距離聯網。微波-光學頻率轉換技術在傳輸過程中可維持10-24毫秒的相干性。
Quantinuum Helios:全球最精確量子電腦
Quantinuum發表Helios,在所有操作中達到99.921%的閘精度,並實現2:1量子糾錯比率(98個物理量子位元→94個邏輯量子位元)。先前假設需要1,000-10,000個物理量子位元才能產生一個邏輯量子位元,這代表效率提升500倍。儘管邏輯錯誤率(約10^-4)仍存在擴展挑戰,但這已是全球商業量子電腦中精確度最高的系統。
IBM發布Nighthawk和Loon量子處理器
IBM發布了兩款新量子處理器,推進其到2029年實現容錯量子運算的藍圖。IBM Quantum Nighthawk配備120量子位元和218個可調耦合器(提升20%),能夠執行比之前處理器複雜30%的量子運算。該架構支援5,000個雙量子位元閘,藍圖目標為7,500個閘(2026年)、10,000個閘(2027年)和具有15,000個閘的1,000量子位元系統(2028年)。IBM Loon是一款112量子位元處理器,展示了容錯量子運算所需的所有硬體元素,包括六向量子位元連接、先進路由層、更長耦合器和「重置小工具」。IBM還建立了量子優勢追蹤器以展示量子霸權,並宣布300毫米晶圓製造將生產時間減半,同時實現晶片複雜度10倍提升。
芝加哥大學/阿岡實驗室 - 分子量子位元計算設計
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期刊》,芝加哥大學和阿岡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了首個計算方法,可以準確預測和微調鉻基分子量子位元中的零場分裂(ZFS)。這一突破使科學家能夠透過操縱宿主晶體的幾何形狀和電場來按規格設計量子位元。該方法成功預測了相干時間,並確定ZFS可以透過晶體電場控制 - 為研究人員提供了設計具有特定屬性的量子位元的「設計規則」。這代表了從試錯法到分子量子系統理性設計的轉變。
中國CHIPX光學量子晶片聲稱比GPU快1000倍
中國公司CHIPX(Chip Hub for Integrated Photonics Xplore)宣布了其聲稱是世界上首個可擴展的「工業級」光學量子晶片,據稱在AI工作負載上比Nvidia GPU快1000倍。該光子晶片在6英寸矽晶圓上容納1000多個光學組件,據報導已部署在航空航天和金融行業。系統據稱可在2週內部署,而傳統量子電腦需要6個月,並有可能擴展到100萬量子位元。然而,生產良率仍然較低,約為每年12,000片晶圓,每片晶圓約350個晶片。注意:關於「比GPU快1000倍」的聲稱應謹慎對待,因為量子運算優勢通常適用於特定問題類別(因式分解、優化)而非通用AI工作負載。